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协会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客服热线:0351-5628889

  • 首页
  • 协会介绍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申请加入
    专家介绍
    会员介绍
  • 大师风采
    山西省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山西省刺绣(布艺)艺术大师
    山西省雕塑艺术大师
    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行业资讯
    行业招聘
  • 政策法规
    相关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文件
  • 艺术展厅
  • 工艺博览
    文章专区
    工艺专区
  • 协会活动
    协会场景
    协会活动
  • 招聘信息
    全职岗位
    兼职岗位
    实习岗位
  • 资源下载
    申请加入
    工具软件
工艺博览

文章专区
工艺专区

联系方式

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协会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115号
电话:0351-5628889
网站:www.sxac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工艺博览> 文章专区
文章专区

浅谈紫砂泥是紫砂文化和紫砂艺术色彩的源泉

                                                    作者:凌达君 高建芳

【内容提要】紫砂原料,它似石非石,似土非土,且五颜六色,非常耐看又具较强的可塑性,做成茶器漂亮又使用,呈紫红色,表面有砂的质感,人们把这种原料称为紫砂泥,又因为色彩神奇多样,俗称“五色土”。

     紫砂泥的特殊性质,成就了紫砂壶的独特品质,它满足了工艺变化和造型设计的需要。因此,宜兴紫砂,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系统的中华文化、蜚声海内外,追根溯源,是因为有了神奇的“五色土”,才会有神奇的紫砂文化,它是紫砂艺术色彩的真正源泉。

 

关键词:紫砂泥    紫砂文化    紫砂艺术色彩    源泉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有实物遗存并有作者记载的,只能以供春开始(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创造,紫砂成为造型丰富、色泽雅致、技术精湛、集欣赏与实用为一体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一支奇葩。

    紫矿产品种类繁多,而紫砂茶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用其沏茶,色、香、味俱佳。紫砂问世千余年来,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在一把紫砂壶上,去品位人生乐趣,去宣泄自己的情感,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

    说到紫砂,不能不说紫砂原料。要了解紫砂文化,必须首先了解紫砂泥。紫砂泥最早的传说是在古代有个异僧云游到丁蜀一代卖“富贵土”,人们似信非信,随他到黄龙山(现丁山大水潭)附近,看到许多似石非石、似土非土且五颜六色十分好看的东西,就试着做陶器,果然非常漂亮而且实用,从此,才有了紫砂泥之称。因为它色彩神奇多样,大家也称它为“五色土”。

    传说终是传说,无从查考,但给了一个我们对紫砂泥的美好的历史追思。其实,真正的紫砂泥是宜兴丁山黄龙山陶土甲泥矿中的一个夹层。其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是一种高品质的陶土。和它同类的还有大红泥、绿泥、白泥、乌泥等。这些陶土深藏于岩石层下,间杂于甲泥之中,因此被称为“岩中岩,泥中泥”。初采出矿时呈岩石块状,经摊晒风化,成为豆状颗粒,再经过研磨粉碎,加水拌成生泥块。最后将生泥块反复多次捶打,使之压缩粘韧,就可以用于制坯。

     紫砂泥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水云母,并含不等量的高岭石、石英及母岩碎屑、铁质等。所含化学元素有硅、铝、铁、钛、钙、镁、钾、钠等。紫砂泥在1150℃-1180℃的烧成温度和氧化气氛下,变成紫陶。这时,它的色泽、吸水性和强度,都能达到很好的强度。紫砂陶烧成后的颜色有几十种,主要有海棠红、朱砂紫、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沉香、水碧、冷金、闪色、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新桐绿、琅玕翠等。其中最好的是紫色,还有将紫色陶器放入匣钵中,填满草木灰,再入窑烧炼,即成青灰色,俗称“焐灰”,更加古雅可爱。这些多种多样的色彩,有的是泥料的天然本色,有的是艺人们利用不同的泥料调制配合,并在烧炼过程中发生种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即前人所谓“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紫砂泥的特殊性质,成就了紫砂壶的独特品质。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彩淳朴古雅。而且还有泡茶不走味、存茶不变色、寒急不爆裂、暑热不易馊的特殊功能。使用的年代越久远,器身的色泽就越光润古雅,泡出的茶也越醇郁芳馨,甚至空壶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香味。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江西景瓷是中国古代文明之一绝,而到了清代,康、雍、乾时,宜兴紫砂已与景瓷并驾齐驱。跨越整个清朝,更有“景瓷宜陶”的说法。所以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珍同拱璧,贵如珠玉,更有人直白夸赞“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杭州西子湖,自古到今,无论春夏秋冬,总是宛如天堂美景,使人赏心悦目。“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究其缘由,她虽具有地处苏杭独特的地理环境,更是色彩在她身上总是宛然得体,恰到好处,令人叫绝。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主要是从形和色上来获得的。紫砂艺术,就是形和色交融的立体艺术。尤是紫砂的花塑器(花货),更是把人们带进了形色交相辉映、淋漓尽致、出神入化、至善玉美的意境。

     紫砂(花货)装饰,首先通过造型艺术,由作者经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巧妙构思,并用原矿紫砂清水泥制作出反映自然生物灵气的壶体,然后用紫砂“五色土”(宜兴独具特色的陶土),调制成近乎自然色彩的彩色泥料,在壶体上进行贴塑、镶嵌、描绘,使作品达到形和色的统一,使人们通过感官感知作品的形色和谐和独具神韵的自然美感,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为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和器表的肌理效果,满足工艺变化和造型设计上的需要,通过把几种紫砂泥料混合配比,有时也会适量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作用于外观表面的装饰),使作品随窑温的变化中产生深浅浓淡的不同色泽,也突出了名家的艺术风格。

     一件绝妙的紫砂艺术品,并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的复制,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从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象的反复创造。这需要艺术家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摄取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应于心灵,然后运用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娴熟的技能,经过有意识的组合、搭配、点缀,凡一静一动、一石一鸟、一远一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枝一蔓,无不渗透出生命的灵感,这也是艺术家把对生命感悟后所迸发的情感宣泄。本人从事紫砂花货创作数十年,无不如此。尤其是《四季系列》作品,以春、夏、秋、冬为背景,以春鹃、夏莲、秋菊、冬梅为题材,彰显出大自然一年四季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鹃壶》用红泥制作,色调和谐,壶身上凹凸筋纹构成杜鹃花状,花朵为盖,蕊柄顺延成纽,使人感触到融融春日,灼灼杜鹃的盎然生机。夏莲壶用段泥成型,整个壶体犹如一朵花包裹的莲蓬,一只彩蝶歇息在莲芯上,荷瓣脉络清新自然,颗颗莲子活动自如,“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的诗情画意跃然壶上。秋菊壶以菊黄泥入壶,缀以菊叶的青绿,使人感到无穷秋韵,“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赏玩中似乎与唐代诗人元稹展开心灵的对话。冬梅壶壶体上宽下敛,呈梅花体势,壶把形似苍劲梅枝,壶盖一花傲放,展现出梅花迎风啜露、抚雪轻舞的热情和欢愉,仿佛感到阵阵暗香袭然而来。

     “卖富异僧早已去,只留五色土至今”。卖“富贵”的异僧离开我们很远很远,以至不知何年何月,独留下紫砂这份宝贵的财富。我感悟奇异的“五色土”,感悟独特的紫砂神韵,更感悟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无尽的精神和物质的寄托。是紫砂“五色土”把我带进了紫砂文化的辉煌殿堂,并赋予了我紫砂艺术创作的汩汩灵泉,我愿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和汗水。我感恩奇异的“五色土”,我感恩神奇的紫砂。

     宜兴紫砂,传至今日,更加灿烂辉煌,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系统的中华文化,在海内外传播。追根溯源,这都是与紫砂原料分不开的。因为,只有有了神奇的“五色土”,才会有神奇的紫砂文化,它是紫砂艺术色彩的真正源泉。

 

 

参考文献:

[1] (明)周高起《紫砂古籍今译之阳羡茗壶系》,北京出版社,2011年1月。

[2] 韩其楼  《紫砂壶全书》华龄出版社,2008年10月。

[3] 顾景舟  《宜兴紫砂珍赏》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社,1991年

[4]宜兴陶瓷原料调查,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1984年编。

 

作者简介:

凌达君,助理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艺委员会委员。

高建芳,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本文链接:http://www.sxaca.com/content/?1467.html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1/11/16 14:26:12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浅析紫砂壶的评价标准  下一条:论紫砂茶壶的文化内涵

相关文章

  • 浅谈刻漆工艺在现代漆画中的应用
  • 振兴传统工艺系列 | 李砚祖:物化的“国学”
  • 东阳木雕 传统工艺何去何从?
  • 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紫砂陶艺设计的语境营造
  • 关于紫砂经典掇球壶的研究
  • 保护紫砂知识产权,弘扬传统紫砂文化
  • 浅谈紫砂泥是紫砂文化和紫砂艺术色彩的源泉
  • 浅析工艺美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 “非遗”绝技怎解“传承无人”之忧
首页|协会介绍|大师风采|新闻资讯|政策法规|艺术展厅|工艺博览|协会活动|招聘信息|资源下载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658号

晋ICP备11001890号-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115号 电话:0351-5628889 传真:0351-5628883
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