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协会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客服热线:0351-5628889

  • 首页
  • 协会介绍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申请加入
    专家介绍
    会员介绍
  • 大师风采
    山西省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山西省刺绣(布艺)艺术大师
    山西省雕塑艺术大师
    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行业资讯
    行业招聘
  • 政策法规
    相关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文件
  • 艺术展厅
  • 工艺博览
    文章专区
    工艺专区
  • 协会活动
    协会场景
    协会活动
  • 招聘信息
    全职岗位
    兼职岗位
    实习岗位
  • 资源下载
    申请加入
    工具软件
工艺博览

文章专区
工艺专区

联系方式

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协会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115号
电话:0351-5628889
网站:www.sxac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工艺博览> 文章专区
文章专区

中国古代有哪些写古代工艺品的著述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和国家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但是他的消亡则个是参差不一。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而被阶级社会所取代。

二:我国美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造型艺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一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山顶洞人,已经能用石珠、兽牙、贝壳等材料作为美的装饰品。当先民还没有对于自然景色的审美感时,已经有了对于自然珠宝审美特性的初步感觉,欧洲和非洲的原始人类也是如此。而且,学术界认为,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宗教观念。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之时,就是开始装饰美化自己的身体之时,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原始人类趋利避害的宗教心理。至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表明装饰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初民美术的开始,差不多都含有一种实际上的目的,例如图案是应用的便利;装饰与舞蹈,是两性的媒介;诗歌舞蹈与音乐,是激起奋斗精神的作用”。生活中爱美的装饰艺术倾向,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造型,也颇能表现先民的审美趣味。这些原始的造型艺术,直接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从中国原始社会艺术的构思和表现效果来看,已经初步掌握了整齐一律、对称平衡、符合规律、和谐统一等形式美的因素,得到较为完善的表现。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第二节      我国新石器的绘画艺术(距今一万年——公元前21世纪)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波口文化的彩陶图案上。

一、仰韶文化的命名和地区分布:

5000~6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二、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

1·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 马家窑类型彩陶,根据时间先後或黑白彩作画。器形以壶、罐最为常见。花纹以水波纹用得最多,常变幻不同的形象,活泼新颖,律动感很强,在这其它文化的彩陶中是罕见的。此外,还有网纹,圆点纹,曲线纹,宽带纹,同心圆波纹,叶纹,飞鸟,变形蛙纹等多种纹饰。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样: 

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由半坡类型发展至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进入了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炊食具有圜底陶釜、灶、甑、曲腹盆、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工艺非常发达,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最高水平,多为红地黑色,还出现了白色陶衣,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与半坡类型的彩陶模拟动物纹样的写实风格迥然有异。



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

1·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饰 :

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前2900年)的彩陶,多为细泥橙黄陶质,陶器表面打磨光滑,陶质坚硬,造型优美。大多使用黑彩,色彩单纯。其纹饰变化丰富,线条柔和流畅,构图变化多样,给人一种浑厚、坚实又细巧明快的艺术感觉。马家窑类型是彩陶史上的繁盛期,器型有壶、罐、瓶、钵、盆等, 纹饰常见的弦纹、波纹、漩涡纹、网纹、圆圈纹等。口沿施彩也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特点。   

2·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形以双耳罐和双耳壶最多,其次为盆、钵、杯、瓶等。这些陶器胎体的基本色调是砖红色,土红色或桔红色,这是由于烧窑时的氧化焰烧得充分或不充分所致,也与窑中的温度有关。在胎体的表面多用红黑两色绘画,有时也用黑色。构图严谨复杂,主要花纹有圆圈纹、菱形文、葫芦形纹、连弧线、垂帐纹、带文、折线叁角纹、水波纹、锯齿纹、叶状纹、人形纹等多种。花纹多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在各种花纹之间多加饰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突出特点。  

3·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 

马石类型的彩陶有壶、罐、盆、钵、碗、豆等,以双耳壶、双耳罐最为流行,并出现了肩安双耳的大口罐。小口的双耳罐腹部收缩,器形变得比较瘦长。还有比较特殊的人头形器彩陶壶和女性裸体人像壶。用黑红两色彩绘,有的器物先上一层红色或白色陶衣,然後用黑彩或红彩绘画。主要纹饰仍是几何形图案,流行的花纹有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叁角纹、螺旋纹、米字纹等。马厂晚期的彩陶,制作粗放,花纹简单,绘画草率,已趋于衰落。继之而起的齐家文化,彩陶数量比较少,有独特风格的是双大耳罐和双耳罐,多用黑彩或红彩在红地和橙黄地上绘叁角纹,弦纹、网纹等。图案简单明快,也很规整。

   4·石岭下类型的彩陶纹饰: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到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期陶器,距今约5500--6000年,因首次在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发现而命名。陶器以彩陶为突出,多见黑彩,构图疏朗,保留了庙底沟类型的特色。纹饰有圆点纹、波形纹,条纹、弧线三角纹以及鸟纹,蛙纹等。与马家窑类型相比,内彩较少见。器形有小口双耳平底瓶、长颈圆腹壶、高领鼓腹罐等。上海博物馆所藏石岭下型彩陶壶是石岭下型的典型器。二十年代由于马家窑彩陶的发现,个别西方人士提出了中国仰韶文化西来说。七十年代在甘肃天水罗家沟遗址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压在最下层,石岭下类型介于庙底沟和马家窑类型之间,而马家窑类型在最上层的地层关系。从而否定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未完待续》

本文链接:http://www.sxaca.com/content/?1714.html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11/14 8:58:07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及审美特征  下一条:文明的载体--文房四宝

相关文章

  • 浅谈刻漆工艺在现代漆画中的应用
  • 振兴传统工艺系列 | 李砚祖:物化的“国学”
  • 东阳木雕 传统工艺何去何从?
  • 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紫砂陶艺设计的语境营造
  • 关于紫砂经典掇球壶的研究
  • 保护紫砂知识产权,弘扬传统紫砂文化
  • 浅谈紫砂泥是紫砂文化和紫砂艺术色彩的源泉
  • 浅析工艺美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 “非遗”绝技怎解“传承无人”之忧
首页|协会介绍|大师风采|新闻资讯|政策法规|艺术展厅|工艺博览|协会活动|招聘信息|资源下载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658号

晋ICP备11001890号-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115号 电话:0351-5628889 传真:0351-5628883
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