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文化小议
蔡勃
玉器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素有爱玉之美德,对于中国古代先民来说,玉器更是代表着毕生的追求和向往。一直以来,人们喜将一切美好事物以玉喻之,甚至“托玉言志”,寄托生命的崇高理念。
通俗来讲,玉是指那些色泽美丽、质地坚韧、珍贵稀少的石头,而用玉雕琢成器的工艺品则称之为玉器。古语有言“玉不琢,不成器”,意谓玉石经过加工,才能成为珍宝,后人将其延伸为年轻人只有经过悉心教育和培养才能成为有用之材。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则是说巧夺天工的玉器,并不是雕刻成器,而是利用硬度较高的金刚砂、石英等“解玉砂”,(1)兑上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器。
玉器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此时的先民已对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且初步区分了石与玉的异同。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真玉(软玉)制成的玦、锛、匕等玉器,距今约为8000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玉器。(2)原始社会的玉器已经非常注重选材,玉料的色泽和质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但选材丰富,而且地理分布也很广泛,其中,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的最高成就。良渚文化的玉器已经非常精美,而且出土的玉器数量也最多,主要用于仪礼、祭祀、佩饰等。良渚文化中玉琮等礼玉的造型、装饰风格,对后世的玉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红山文化的玉器纹饰简洁,以图案为鸟、龙等动物形的装饰品为主。
早在史前社会时期,玉器已经有了礼玉和饰玉之分。夏代多为礼仪性玉器,以兵器为主,造型简洁大方。商周时期玉器中的礼玉备受推崇,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贵族化倾向和等级制度区分。这一时期对玉器的认识已经趋于成熟,其选料、工艺及造型均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可以分为日用器物、工具、佩饰、武器、礼器等。殷墟妇好墓共出土玉器755件,其形制繁多,纹饰简洁,形态夸张,装饰感强,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玉器的钟爱程度。西周玉器的风格日趋明朗,从选材、造型到图案都体现出浓厚的时代特征。此时重玉、佩玉的观念已经蔚然成风,“君子比德于玉”(3)及“君子无故,玉不去身”(4)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已经被赋予道德伦理的含义而为上层人士所遵循。这一时期的礼玉趋于制度化,丧葬用的成组玉器开始出现,其中又以成组的玉佩和玉面具最具代表性。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日趋精细,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此时的玉器已经成为上层人士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曾侯乙墓出土的镂空多节玉佩(5),堪称战国玉器的代表作品,其制作之精美繁复,令人叹服。
汉代玉器的文化内涵从贵族文化逐渐向世俗文化过渡,礼仪用玉渐少,而主要以陈设、装饰和实用为主,尤其以作为饰物的玉器最为多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提出了对玉的相对科学性的解释:“玉,石之美有五德者”。(6)汉人仍然相信玉石可令尸骨不朽之说,因此,各种玉衣、九窍塞、握玉等丧葬用玉依然数量众多,其中又以玉衣最为典型。汉代玉器技艺水平精湛,而且出土玉器数量丰富。西汉玉器的典型代表作品是陕西咸阳北部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人骑天马玉雕,作品取色泽温润的羊脂玉为原料,运用圆雕手法,寓意丰富。东汉玉雕的杰作当属陕西宝鸡北郊东汉墓出土的玉辟邪,作品高18.5厘米,造型雄奇,工艺精湛,堪称玉器之精品。
经过魏晋隋唐至元明清各朝的发展演变,玉器的造型及功能日趋世俗化。其中,较为流行的玉器题材主要有观世音菩萨、子母狮、执荷童子等吉祥图案。此外,文人对于玉器的造型和题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是中国文明中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虽然出土的玉器数量不多,但其精湛的技艺、新颖的构思,独特的造型为玉器增色不少。唐代玉器在工艺上广泛吸收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的表现手法,还加饰黄金、宝石等材料,不同质感的材料通过高超技艺和艺术加工融为一体,呈现出富丽堂皇之美。
从考古发掘来看,宋代玉器出土数量很少,但这并不影响宋代玉器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典籍用文字记录了宋代玉器的崇高声誉和兴盛局面,而出土实物又印证了这一事实。宋代玉器的伦理、道德观念日趋淡化,更加注重表现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宋代琢玉工艺偏向写实,题材日趋世俗化,应用范围广泛,以饰物为主,琢玉工艺精美,图案以写实花鸟为主,可谓简洁秀美、形神兼备。金、辽两代的玉器与宋代相比,无论是琢玉工艺还是造型装饰都毫不逊色,体现四时捺钵制度的“春水玉”(7)堪称这一时期玉器的最高水平。
元代的统治阶级延续前朝传统,重玉理念依然颇为兴盛。元代版图辽阔,玉料来源丰富,玉器制作中心分布在大都、杭州等地。传世的大型玉器珍品“渎山大玉海”,造型硕大,题材雄浑,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琢玉技艺的高超水平。
明代玉器进入全面继承和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重玉风气依然浓厚,嘉靖年间之前的玉器作品,其风格、造型、工艺手法之多,均超出前代水平。从玉器风格来看,明代前期玉器清新简洁,后期则工巧秀丽。从玉器造型来看,主要以日用文玩器物为主,佩戴的装饰性玉器非常流行,供陈设欣赏的玉器也数量颇多。从玉器工艺来看,主要运用线刻、浮雕、圆雕、镂空等手法,还辅以镶嵌、描金等工艺。明代玉器文化中,城市平民、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日益增强,体现出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玉器生产的商品化,这也是我国玉器文化的新变化。
清代玉器产地众多,北京、苏州、扬州等地是当时著名的生产中心。清代玉器除却前朝各代的传统品种外,大型玉器的数量增多。最著名的大型玉器如“大禹治水图玉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重达5吨,从取料到雕琢成器共花费18年时间,是现存古代最大的玉器。嘉庆年间之后,宫廷玉作因玉材供应的减少而逐渐萎缩。清代末年也曾一度恢复,但已不复当年繁盛的局面。
玉器作为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显现其应有价值。琢玉工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虽然民间收藏玉器的风气依然兴盛,但是传统琢玉技艺却由于时代变迁,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琢玉技艺的传承发展对于中国传统玉器文化发展的源远流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1)解玉砂: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鉈、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运动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纹都是靠这种方法制成。所以,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以示与雕刻工艺有别。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北京市: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第8页。
(3)孔子曰玉有“十一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出自《礼记•聘义》。
(4)见《礼记•曲记》。
(5)镂空多节玉佩:1978年湖北隋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长48厘米,最宽8.3厘米,厚0.5厘米,属于战国早期玉器,现藏湖北省博物院。
(6)五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玉的五德有详细的解释,即“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后人也将玉的五德概括为:仁、义、智、勇、洁。
(7)四时捺钵: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捺钵则为契丹语,指的是帝王行营。辽代开始实行四时捺钵制度,帝后率领宫廷、臣僚和禁军违寒避暑,四季迁徙。驻留某处时,还要进行渔猎等活动。春秋季节的渔猎尤为频繁。春天主要围捕天鹅、钓鱼,驻地须近水,故称为“春水”。秋射虎、鹿、熊等,驻地须近山,故称为“秋山”。四时捺钵制度也为金、元、清等各朝变相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