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龙·
编者按:自《宏艺·工艺美术行业导刊》今年第4期开展“旅游纪念品的山西味”这一议题的探讨以来,我们陆续收到了省内工艺美术界资深人士的文章,现将高级工艺美术师、雕塑家、室内装饰艺术家,曾任山西省广告装潢公司经理、省轻工产品设计包装研究所所长的李效龙先生的《关于旅游纪念品的思考》全文刊登,他从搞工艺美术必须重视文艺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供研究。
我想,所谓旅游纪念品,其实是旅游业发展催生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因此,它和一般工艺品还是应该有区别的。工艺品可以放在任何地方的商店去经销,而旅游纪念品则要到各自的旅游景点来销售,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些特殊商品的纪念意义。这是因为,所以称之为纪念品,它应该和某个景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与它的历史故事,或与它的奇特建筑,或与它的秀美山川,或与它的精湛艺术,或是它的名优特产……。总之,一件好的旅游纪念品身上应该凝结着这个地域的人文情结与历史沧桑。
当然,作为旅游纪念品,除了它的纪念意义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让人喜欢它,甚至于钟爱它。这样,旅游纪念品恐怕就必须注入其工艺技巧了。因此,我看凡是一件好的旅游纪念品应该提高到工艺品的水平,使人们不但在心中有一份留念,同时能得到较高的艺术享受。
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塞北大同到盐乡运城一路走来,一座座群星闪烁的艺术宝库让你目不暇接、心潮澎湃。其中有世界闻名、建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有建于辽金时期的大同上下华寺的雄伟建筑和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大型彩塑———合掌露齿菩萨,有北岳恒山中依山而建的奇特建筑———悬空寺,有仅存于世、最大的木构建筑———应县木塔,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为纪念周成王之弟、晋国开国之君叔虞而建的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而著称于世的晋祠,有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之地的晋阳古城,有集宋、元、明、清雕塑艺术大成的平遥双林寺,有金碧辉煌的隰县悬塑艺术群———小西天,有国内仅存的洪洞琉璃飞虹塔,有寻根问祖的洪洞大槐树,有闻名遐迩的芮城永乐宫壁画艺术瑰宝,有气势宏大的解州关帝庙,有诞生西厢记故事的永济普救寺,有我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近代历史上,山西“晋商”独具慧眼首创了“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业和“学而优则贾”的崭新理念,涌现了以乔致庸为代表的一代商界巨子,为后人留下了诸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渠家大院等为人注目的大院文化。特别是在新中国的建立中,山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这些革命战争年代不少历史名称都与山西紧密相连,从而也留下了不少为后人所景仰的革命教育基地: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县王家峪,有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英勇献身的左权将军的工作之地左权县,有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救死扶伤的五台松崖口八路军模范医院,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云周西村刘胡兰纪念馆……。山西如此之多的古迹名胜我看作为国之翘楚恐怕是当之无愧的吧。毋庸置疑,如此宝贵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当说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较大的优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广大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同时为旅游纪念品的生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前景。但是,也应该看到,山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长期的封闭、保守状态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不仅在经济上远远滞后于沿海省份,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山西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较为先进的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其表现在:
一、思想禁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到来缺乏应变能力,甚至不知所措。当闽、粤、浙等省的人们凭借一技之长生产的各种产品在市场上兜售的时候,或者以家族式公司去为某种产品开拓市场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恐怕仍然留恋在大锅饭的畅想之中。我曾问过一些江苏的装潢工人,他们说“我们那里未能考上高中、大学的年青人就开始学手艺了,不可能在家里闲呆着,否则,邻居都会嘲笑的”。可是我也曾了解过我们这里近郊的农村,不少年青人整日游手好闲,游刃于扑克、麻将之间,宁肯手头捉襟见肘,也不外出打工,问他们为什么,回答是“已经习惯成这样了”。这就不难想到,我省过去有推光漆器厂七、八家,地毯厂十余家,陶瓷厂十余家,以及相当可观的一批牙雕、玉雕、木雕、刺绣等从业技术人员,如果也能冲破思想的樊篱,冲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我想我们今天的工艺美术事业也会象沿海地区一样出现勃勃的生机。
二、忽视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恐怕很难创作出象样的东西来的。作品总不免流露出匠气而不能给人们传达出更多的文化内涵。老一辈艺术家们不仅刻苦磨炼自己的艺术技巧,同时都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末画家石涛在他的《渔翁垂钓图》中题诗“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渔翁理钓竿”来暗讽清贵族统治者入主中原疯狂搜刮民脂民膏的行径。画家郑板桥在他的一幅竹石图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表达出一种立场坚定、无所畏惧的品格。另外一首题诗则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画家潘天寿更是得古诗“触目纵横千万朵,尝心只有三两枝”之真谛,呕心沥血于他的创作之中,因而造就了他清心凝炼的画风。由此不难看出文化底蕴对他们的艺术作品起着何等重要的影响,以及对一个艺术大师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沿海一些先进地区涌现出不少工艺美术大师,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就不难发现,他们许多人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地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还从他们的专业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一改过去工艺界“匠人的纯手工技艺”,而表现出极好的文化素养,在传统文艺理论与现代文学语言的结合上表现出的那种自然而执着的文化意识和深层的感情,发人深思。相比之下,使我想起我省在这方面不免令人有些怅然。
我省从事工艺品生产的人员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厂学徒的工人,其中不少已成为技术的中坚力量,但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各工艺美术企业因产品的滞销、企业多数转产改行的不景气现象,使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技术人员缺乏一种勇气和胆略,没有及时把握这一时代给予的契机,去开辟一条自行开设作坊进行生产的新路子。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昔日不少技术精英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也制作出不少可观的作品。同时一些新的工艺品种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如黑陶、烫画葫芦、刺绣新针法、刻瓷等。在最近一些展览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总的来讲,我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状况和沿海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曾听一些参加过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展览的同志讲:“和人家的东西摆在一起一比总显得土气”。我看,所谓“土气”应该有两种诠释:一是民间味道很浓,这倒很可贵;二是缺乏文化气质,这确实暴露了我们作品中的问题。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过去绝大多数从事手工技艺的人员文化程度不高,虽然从艺多年,但只刻求技艺的提高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对文艺理论缺乏深入学习和对外面先进技艺的观摩、学习、吸收,这样所创作的作品中就不免会有“匠气”、“土气”而缺乏“秀气“、“灵气”,更不可能有“大家气派”。我想可能不少人游览过苏州园林吧,网师园、环秀山庄、怡园等,可是并一定都清楚,其实这些园林并非是什么建筑师的匠心之作,而是画家、诗人等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直接参与设计造园,正是凭借他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造出如此瑰宝般的艺术殿堂。其实,艺术之间,灵犀相通。只有经过文化素养天长日久的积淀,才可能使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因此,我由衷地希望我们的工艺美术工作者能重视文艺理论的学习,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会象沿海的先进省市一样涌现出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大师,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把我省的工艺美术事业推向繁荣。